2018/07/13(一)
塞拉耶佛是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的首都,也是1984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會場。在經過兩次公投後,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宣布在1992年3月3日從南斯拉夫獨立,但是波士尼亞的塞爾維亞人不願意脫離南斯拉夫,就自行組織塞族共和國軍,與南斯拉夫人民軍聯手,一場死傷慘重的波赫內戰因而爆發,塞拉耶佛更從1992年4月5日至1996年2月29日,共計1425天遭到圍城,是現代戰爭史上最長的都市包圍站。
塞拉耶佛遭到長期圍城,造成民生、醫療等各種物資缺乏。為求脫困,就從圍城端挖了一條800公尺的木製坑道到自由端,如此得以運送物資、外送傷患,人民才有了希望,因此坑道就稱為「希望坑道」。
塞拉耶佛在戰爭之前1991年的人口結構,波士尼亞人49%,塞爾維亞人34%,克羅埃西亞人7%(維基百科),所以此次的圍城戰役主要的受難者是波士尼亞人。
被圍困端的坑道入口是一間民宅,現在除了供參觀的25公尺坑道(其他已封閉)外,民宅已成為博物館,展示戰爭相關史實資料。
上圖 : 塞拉耶佛圍城示意圖,塞拉耶佛1984年是冬季奧運的主辦城市,卻因戰爭導致了大規模的破壊和人員傷亡,11,541人在包圍戰中遭到殺害。
下圖 : 上圖機場區域的放大圖,機場在戰爭中供聯合國使用,作為人道支援用途,機場是自由區和圍城區的分界,希望坑道就從機場的下方通過。
這間房子是被圍困端的坑道入口。
當年挖坑道的簡略工具。
費時四個月又四天,1993年7月30日木製希望坑道挖掘完成,坑道長800公尺、寬1公尺、高1.6公尺。
圍城戰役時,連接機場與市區的主要道路---波士尼亞之龍,塞族狙擊手就藏身在高處,狙擊射殺經過的人,這條道路被稱為「狙擊手之巷」。另外,在塞拉耶佛街道,可以看到地上有紅色潑漆圖案,這就是「塞拉耶佛玫瑰」,用以悼念內戰傷亡民眾,也提醒大家勿忘戰爭帶來的傷痛。「狙擊手之巷」和「塞拉耶佛玫瑰」,是這場圍城內戰深刻的印記與傷痕。
塞拉耶佛玫瑰。
坑道入口民宅的前庭外觀。
參觀完希望坑道及戰爭博物館,心情是沉重的,除了深刻體會到和平的珍貴,也為號稱文明人類的鬥爭、殺戮等野蠻作為感到無奈。
轉換一下心情,來到一間綠意盎然的餐廳吃午餐,之後繼續塞拉耶佛舊城區徒步觀光。
塞拉耶佛是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的首都,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簡稱波赫國,位於有「歐洲火藥庫」之稱的巴爾幹半島西部的一個多山國家,曾經先後被羅馬帝國、鄂圖曼土耳其及奧匈帝國等強權統治,受到東西文化的衝擊與交會,孕育了塞拉耶佛的獨特風貌與魅力。
塞拉耶佛融合了多元的宗教與文化,走在舊城區裡,圓頂尖塔的清真寺、高聳鐘塔的天主教堂、俄式風格的東正教會、還有外觀樸實的猶太會堂比鄰共存,樣貌多元不違和,有「歐洲的耶路撒冷」之稱。
格茲·胡瑟雷·貝格清真寺。
格茲·胡瑟雷·貝格是1521~1541年鄂圖曼土耳其派駐波士尼亞的總督,對塞拉耶佛的建設有很大的貢獻,他在1531年建蓋了格茲·胡瑟雷·貝格清真寺。
格茲·胡瑟雷·貝格清真寺院子裡的噴泉,穆斯林朝拜前要先抹頭、洗臉、洗手、洗腳淨身。
左圖 : 胡瑟雷清真寺的鐘樓。
右圖 :是左圖鐘樓時鐘的放大圖。這個鐘是陰曆時鐘,指針顯示出距離太陽下山還有多少時間。12:00是太陽下山的時間,現在指針在6:00,所以還有6個鐘頭太陽會下山。拍這張照片時是下午2:40,所以今天太陽下山時間是下午8:40。
以前是土耳其市集,現在是藝品店。
塞拉耶佛是一座東西文化交融的城市,地上這條線,象徵東西文化在塞拉耶佛相會,線的東邊,是濃濃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風情,西邊則是較為西化現代的奧匈帝國區。
天主教會的耶穌聖心座堂,建造於1889年,若保祿二世和方濟各兩位教宗,分別在1997年和2015年到訪。
1581年建造的猶太會堂。
建造於1868年的塞爾維亞正教會的聖母誕生大教堂。
波赫國國旗 : 1992年波赫國獨立後發生慘烈的內戰,各方和解後,1998年2月10日制定了國旗(籃底,中央黃色三角形的旗幟,三角形的其中一邊有一排白色星星);藍底與白色星星源自歐盟旗幟,代表其為歐洲的一員;最上與最下的星星只有一半,代表星星的數量無限;三角形代表國土形狀及國內三族 : 波士尼亞、塞爾維亞、克羅埃西亞;黃色則代表三族互相合作,共創美好未來的希望。
16世紀的驛站遺跡,1879年遭大火毀損,沒有再重建。
圖的左下方是驛站的原形。
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的王儲弗朗茨.斐迪南夫婦視察塞拉耶佛時,在拉丁橋的街道路口,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普林西普暗殺,三顆子彈的塞拉耶佛暗殺事件,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(1914~1918)。
拉丁橋,座落於米里雅茨河上,本來是一座木造橋,被大水沖毀,1798年重建。為紀念塞拉耶佛事件暗殺者,橋樑曾改名為普林西普橋,南斯拉夫解體後,恢復拉丁橋的名稱。
暗殺現場旁,現在設有塞拉耶佛事件博物館,這是博物館外牆一角的敘述。
巴什察爾希亞廣場也叫鴿子廣場,廣場上有一個建造於1891年鄂圖曼風格的木製噴泉塞比利,還有建於1551年,有穹頂狀屋頂的布魯荷數沙巴扎(可惜我沒拍到)。
塞比利噴泉。
市區參觀到此暫告一段落,國家圖書館是接下來要參訪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