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/07/29(四)

 

倫敦眼(London Eye)又稱千禧之輪(Millennium Wheel),位於倫敦的蘭貝斯區(London Borough of Lambeth),隔著泰晤士河(River Thames)斜望對岸西敏市(City of Westminster)的國會大廈(Houses of Parliament)和大笨鐘(Big Ben)。

1993年,為了迎接千禧年的到來,倫敦有一個城市地標設計競賽,這個競賽也僅只是比賽,並無將設計首獎實體化的計畫,但是最後獎項從缺。大衛-馬克思(David Marks)和朱莉亞-巴菲爾德(Julia Barfield)是參與這次比賽的一對設計師夫妻,他們認為自己的設計相當優越,不認同裁判結果。因此,他們克服各種困難,尋求贊助商,最後將設計在泰晤士河河畔具體實現。

倫敦眼總高度約為135公尺,設有32個外觀如膠囊一樣,以強化玻璃打造而成的座艙,每一個座艙長8公尺、寬4公尺可搭乘25名乘客,並設有空調系統不能開窗。倫敦眼景觀摩天輪以每秒約0.26公尺的速度旋轉,旋轉一圈大約30分鐘。倫敦眼於1999年年底開幕營運,本來預定5年後結束營運拆除,但是因為受到當地民眾和遊客的歡迎,當地市議會決定長期保留,並加強維護以作為倫敦的地標。

 

1.jpg

倫敦眼。

 

西敏橋(Westminster Bridge)跨越泰晤士河,連接了東岸的蘭貝斯和西岸的西敏市,倫敦眼和英國國會大廈、大笨鐘分列於橋的兩端。沿著泰晤士河東岸河畔,從倫敦眼往西敏橋方向前行,國會大廈和大笨鐘的身影逐漸接近。隨著人潮走上橋,右側的倫敦眼景觀摩天輪,耀眼的豎立在岸邊。

國會大廈原名稱為西敏宮(Palace of Westminster),原來的建築在1834年遭到大火焚燬,目前的哥德式建築是耗時數十年才重建完成,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,東北角的高塔就是著名的大笨鐘(Big Ben)。

大笨鐘是國會大廈東北角鐘塔報時時鐘的暱稱,也是該時鐘所在鐘塔的稱呼,於1859年5月31日建設完成,是倫敦的地標之一。2012年,為慶祝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,將大笨鐘所在的鐘塔正式命名為伊莉莎白塔。2017年,大笨鐘的鐘面因為長期聚積灰塵,進行維修換新,工程預計2021年完工。

 

5.jpg

前方是西敏橋,國會大廈和維修中的大笨鐘在西敏橋的那一端。

 

6.jpg

左側高塔是維多利亞塔,右側高塔是俗稱大笨鐘的伊莉莎白塔。

 

2.jpg

從西敏橋上望向豎立在泰晤士河河畔的倫敦眼。

 

3.jpg

 

7.jpg

維修中的大笨鐘。

 

從西敏市走回蘭貝斯,再次跨上西敏橋,只是換邊走,看看不一樣的河岸景觀。

聖湯瑪士醫院(St Thomas' Hospital)是一間大型的教學醫院,最初位於倫敦的南華克區(Southwark),1871年遷至蘭貝斯,座落在泰唔士河河畔,隔著河和國會大廈對望。聖湯瑪士醫院早於1106年就已存在,醫院名稱則是在1173年重新命名而來。1860年,「白衣天使--南丁格爾」在聖湯瑪士醫院,成立世界上第一所非修道院形式的護士學校,奠基現代的護理專業和護理教育。

 

4.jpg

西敏橋的另一側風光。

 

8.jpg

聖湯瑪士醫院座落在泰唔士河河畔。

 

9.jpg

在西敏橋上隔著馬路拍倫敦眼。

 

 

10.jpg

再看一眼伊莉莎白塔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正能量 的頭像
    正能量

    火龍果賴賴趖

    正能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