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/07/29(三)
大英博物館自18世紀建館以來,不斷的擴充與充實收藏內容與品項。進入21世紀,博物館還是繼續擴充和改善其公共空間與設施,「中國瓷器展廳」、「鐘錶展廳」、「1050年-1540年的歐洲展廳」及「內巴蒙墓室 : 古埃及人的生與死展廳」相繼設立。
「瓷器」最早的產地在中國,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,中國是世界上瓷器最大的生產國和輸出國,是中國出口的主要工藝品之一。中國陶瓷的歷史開始於新石器時代,雖然目前無法確定中國土器最早出現於何時何地,但根據出土文物的放射性碳元素年代檢測,大約在1萬年前就出現原始的燒制土器。歷經數千年的技術革新,在朝代頻繁更替的歷史長河中,中國發展出唐三彩、白瓷、青瓷、青花瓷、五彩等種類繁多的陶瓷工藝。
珀西瓦爾-大衛(Percival David,1892年-1964年)是出生於印度孟買的英國金融家,喜好收集中國藝術品。1923年,大衛首次到訪中國,深受中國陶瓷的吸引,他將大半人生的時間致力於陶瓷的研究和收藏,這些他收集的藏品,在大英博物館中國瓷器展廳展出,其中一對被稱為大衛花瓶(David Vases)的青花瓷花瓶,據說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兩個中國瓷器。
大衛花瓶產於西元1351年元朝時期,一支高63.8公分,最大直徑19.6公分;另外一支高63.6公分,最大直徑22公分。大衛花瓶是一對奉獻給寺廟的供器,在花瓶的瓶頸處題有:「信州路玉山縣順城鄉德教里荊塘社,奉聖弟子張文進喜捨香爐花瓶一付,祈保合家清吉、子女平安,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謹記,星源祖殿胡淨一元帥打供。」
中國瓷器。
大衛花瓶據說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兩個中國瓷器。
大衛花瓶的瓶頸處有題字。
鬥彩(doucai)又稱「豆彩」「逗彩」「填彩」,是一種結合釉下青花勾線高溫燒瓷,再釉上填彩低溫燒製,運用二次燒製彩色瓷器的裝飾工藝,而運用這種工藝製成的瓷器作品也叫鬥彩。鬥彩工藝萌發於明朝宣德年間(1425年-1435年),大成於成化皇帝時期(1464年-1487年)。2014年4月,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,買家以2.8124億港元(競價+佣金)成交一只明成化鬥彩雞缸杯。
鬥彩雞缸杯是皇室的御用酒杯,目前全世界僅存十幾件,而如此名貴的雞缸杯,來自於明成化皇帝對其寵妃萬貴妃的寵愛,因為萬貴妃十分喜愛瓷器,成化皇為了博取萬貴妃歡心,在景德鎮燒製大量精美瓷器,鬥彩雞缸杯即是其中之一品項。
明朝成化鬥彩。
鬥彩雞缸杯,目前全世界僅存十幾件。
唐三彩是唐代盛行的一種釉陶,主要是作為明器(冥器)和俑,造型上有人、動物和器物三種。
唐朝大臣劉廷勳(逝世於西元728年,葬於洛陽)的隨葬三彩。
景泰藍的學名為銅胎掐絲琺瑯,是金屬胎嵌搪瓷工藝在中國衍生出來的一個獨立品種,大約在元代傳入中國,風行於明景泰年間。19世紀技藝流入民間以前,景泰藍長期是皇家的專屬工藝。大英博物館收藏有一個宣德龍紋大罐,此款大罐原為一對,另一個收藏在蘇黎世里特貝格博物館。
景泰藍,宣德龍紋大罐。
乾隆青銅香爐。
音樂鐘(1780-1790年間英國製造),一次貿易談判時,英國國王喬治三世送給乾隆皇帝的禮物。
除了主題展覽廳,樓梯牆面是西元4世紀和5世紀的馬賽克面板。
復活節島(Easter Island)是南太平洋中的一個小島,是世界上最偏遠的島嶼之一,屬於智利的特殊領土,因全島已知的887座摩艾石像(Moai)聞名於世。1868年11月,一艘英國的船隻從復活節島帶走兩座摩艾石像,並於1869年8月運抵英國普利茅斯(Plymouth),其中之一稱為【Hoa Hakananai'a (遺失的朋友)】的石像,維多利亞女王將之贈與大英博物館。
博物館收藏名叫【Hoa Hakananai'a 】的摩艾石像 (西元1000年-1200年)。
健康促進和延壽的議題,向來是被關注的焦點,也有許多的研究和探討。在大英博物館有一個名為【從搖籃到墳墓的藥典(Craddle to Grave by Pharmacopoeia)】的展品,是由紡織品藝術家、視頻藝術家和醫學博士合力完成的作品,此作品探討了當今英國人追求健康的方法,還有應對疾病所做的努力。作品是用兩件不同長度的織物,分別展示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一生中所使用的藥物,他們因為各階段年齡的身體狀況變化,採取不同的因應措施,而不管男人或女人,一生都服用超過14,000種藥物。
從搖籃到墳墓的藥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