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/06/22(一)

博斯普魯斯海峽連接黑海和馬爾馬拉內海,將土耳其第一大城市「伊斯坦堡」分隔為歐洲與亞洲兩部分;從馬爾馬拉內海伸入歐洲大陸的天然港灣「金角灣」,進一步將伊斯坦堡的歐洲部分劃分為老城區和新城區。

昨天,我們從番紅花拉車來到伊斯坦堡,除了乘坐遊船暢遊博斯普魯斯海峽,還逛了有頂大市集;今天,老城區仍然是我們參觀行程的重點。

君士坦丁堡競技場是羅馬帝國時期的賽馬場,首次修建於西元3世紀初期,賽馬道呈U形,長約450公尺,寬約130公尺,是當時馬拉戰車比賽和其他娛樂項目的場地。歷經戰亂,西元1453年拜占庭帝國滅亡,鄂圖曼土耳其繼起,定都伊斯坦堡,因為土耳其人對馬拉戰車賽車不感興趣,賽馬場的原來用途逐漸被遺忘,後來曾被用於各種慶典活動,現在則是民眾的休憩空間,「蘇丹艾哈邁德廣場」是它現在的名稱。

 

2019-06-22 018.jpg

以前的君士坦丁堡競技場,現在稱作蘇丹艾哈邁德廣場。

 

2019-06-22 019.jpg

以前的君士坦丁堡競技場,現在稱作蘇丹艾哈邁德廣場。

 

西元324年,君士坦丁大帝將首都遷至當時稱為「拜占庭」的「伊斯坦堡」。為了美化新首都,君士坦丁大帝和繼任者,將來自帝國各地的藝術品運到伊斯坦堡。賽馬場上原有四尊鎏金銅駟馬雕像,還有眾神、帝王和英雄雕像等裝飾品,目前這些雕像皆已不在賽馬場,只有蛇柱、圖特摩斯三世方尖碑和牆柱依然矗立在廣場的中央軸線上。

西元390年,羅馬皇帝狄奧多西大帝,從埃及買回一塊大約是西元前1490年的方尖碑,豎立在賽馬場上。這塊方尖碑在圖特摩斯三世在位期間,就豎立在盧克索的卡奈克神廟,名為圖特摩斯三世方尖碑,又名狄奧多西方尖碑,這塊擁有3500年歷史的方尖碑,保存狀態良好,如今仍然屹立在蘇丹艾哈邁德廣場。

 

1.jpg

圖特摩斯三世方尖碑。

 

2.jpg

圖特摩斯三世方尖碑的基座。

 

牆柱又稱為君士坦丁方尖碑,是10世紀時君士坦丁七世在賽馬場興建的一座方尖碑。這座方尖碑以石塊建造而成,高32公尺,據說最初方尖碑的外部覆有鍍金銅牌,西元1204年,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軍隊熔化這些鍍金銅牌並將其偷走。

 

3.jpg

牆柱又稱為君士坦丁方尖碑。

 

蛇柱是一根古代銅柱,是德爾斐三腳祭壇(或稱普拉提亞三腳祭壇)的一部分。德爾斐三腳祭壇是西元前5世紀,希臘人利用在波希戰爭的普拉提亞戰役獲得的戰利品打造而成,供奉在德爾斐的阿波羅神廟。

蛇柱8公尺高,下方有黃金三腳祭壇,柱頂上有三個蛇頭,三個蛇頭上面有一個金碗。西元324年君士坦丁大帝將蛇柱運往伊斯坦堡,豎立在賽馬場的中間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期間,金碗失蹤,柱頂的三個蛇頭,一直存在到17世紀末後遭到破壞,其中一個蛇頭被修復,目前在伊斯坦堡考古博物館展出。

 

4.jpg

蛇柱。

 

一座新拜占庭式風格的八角形拱頂噴泉「德皇威廉噴泉」座落在賽馬場的另一端,這是德國政府在1900年興建,以紀念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在1898年到訪伊斯坦堡。

 

5.jpg

德皇威廉噴泉。

 

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座落在賽馬場的旁邊,是蘇丹艾哈邁德一世於1609年下令興建,1616年建造完成,是土耳其的國家清真寺。因為清真寺內部牆壁,使用超過2萬片產自伊茲尼克藍色基調的磁磚,又稱為藍色清真寺。

因為穆斯林每天必須定時做禮拜,清真寺都設有「宣禮塔(或稱叫拜樓)」,在禮拜時間會播放禱文召喚穆斯林前來禮拜,而宣禮塔的數量代表著清真寺的地位。藍色清真寺建有六座宣禮塔,和當時伊斯蘭教最神聖的聖地「麥加克爾白」一樣擁有六座宣禮塔,此舉被批評為傲慢,因此,蘇丹艾哈邁德一世出資建造麥加的第七座宣禮塔。

 

6(1).jpg

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擁有六座宣禮塔(左後方的宣禮塔維修中)。

 

6(0).jpg

 

由於參觀時正值清真寺整修期間,寺內多了許多方柱和遮蔽物,無法看到全貌,只能藉由看到的穹頂、超過200扇鑲著彩繪玻璃的窗戶、飾以花朵圖案的紅色地毯和輔助照明的吊燈,遐想藍色清真寺的瑰麗內在。

 

6.jpg

藍色清真寺整修中。

 

2019-06-22 031.jpg

圖的中間凹壁,是面向麥加方向的聖龕。

 

7.jpg

清真寺內景。

 

8.jpg

清真寺內景。

 

9.jpg

清真寺內景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正能量 的頭像
    正能量

    火龍果賴賴趖

    正能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